郏县地处河南中部,境内水系发达,陶土、高岭土、铝矾土等资源丰富,可塑性和附着力强,矿物质含量适中。远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先民就在此从事陶器生产,遍布境内的裴李岗文化、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遗址是古老文明的标志,出土大量红陶、夹砂陶、灰陶、蛋壳陶等陶器残片标本,经历了由史前陶器到低温釉陶器和原始瓷器的发展过程。
至唐代,郏县黄道窑烧制的单色黑釉瓷、黄釉瓷、白釉瓷等瓷器已初具规模特别是烧制出的黑釉白斑、黄釉白斑,白釉蓝斑等高温单色窑变瓷,被当代陶瓷学者誉为“唐钧”。 唐钧以实用功能为主,造型如碗、盆、盘、罐、坛、注子、瓶等。注子有大小多种形式,罐有无系、双系和四系三种,瓶有葫芦式和花口者,盘有三足者,但口径均较小。其造型凝重简练,庄重丰满,釉感坚实、强硬,有一种力量和动感,无造作矫饰,自然而厚重。
平顶山神前传奇唐钧瓷有限公司对唐钧进行了研发和复烧,喜获成功。2014年经郏县人民政府申报,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郏县“中国唐钧基地”荣誉称号,让这一艺术瑰宝重又焕发出异彩。
该馆分为陶瓷历史演变厅、生产技艺展示厅、唐钧艺术展示厅、当代钧瓷艺术展厅、 学术交流厅五部分,详尽的介绍和解读唐钧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及传统陶瓷的制 作流程,馆内藏品含有史书资料、唐钧制作原材料、唐钧制作工具、传统窑炉展 示以及 61 件陶瓷展品等,其中陶瓷展品含郏县境内出土文物,陶器 8 件、单色 釉唐钧瓷 10 件
唐钧烧制技艺,始于唐代早起,盛于唐代中期,唐钧是历史上最早单色釉到多色釉的高温窑变瓷,李国祯先生说“唐钧是因,宋钧是果”,唐钧开创了窑变多色釉之先河,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单色釉的局面。” 因主要窑址分布在河南省郏县西北 20 公里的钧台乡“钧天台”附近现在的“黄道镇”古称”神前”,故名“唐钧”。 关于“钧”字来历,明正德《汝州志》《直隶汝州全志》、清同治《郏县志》记载:“黄帝在今河南新郑建都即位第十九年,赴汝州境内的崆峒山拜访广成子,驻跸郏县钧天台,奏钧天广乐。” “钧天”古代神话传说指天之中央。“广乐”指天上的音乐、仙乐,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。 “钧台”有史可考者有二:一曰西钧台,是黄帝驻跸,奏钧天广乐之地。二曰东钧台,禹之子夏启在这里建台飨餐众诸侯成立霸业,也称夏台。黄帝到夏启相距五百年。 博物院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在《中国青瓷史略》中记载“郏县黄道窑和谒主沟古窑遗址,民国时研究“唐钧”的第一人冯先铭。在冯先铭主编的《中国陶瓷史》第五章第四节“唐代黄釉、黑釉、花釉和胶胎瓷器”的“黄釉”小节有专题阐述。八十年代初,汪庆正受命编撰《简明陶瓷词典》请教李国桢关于郏县黄道窑入典问题,他明确表示:黄道窑在郏县境内,黄道窑要表述清楚,郏县窑也要有记载,黄道窑也称郏县窑。一语入典,传之久远。在《简明陶瓷词典》中,“黄道窑”有如下表述:“黄道窑,唐代重要瓷窑。他在1987年出版《有关钧瓷诸问题》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唐钧瓷概念:从所发掘出的碎片可以认定为唐钧瓷。